你說A,他卻答B?用心理學理論「人際溝通分析法」,破解職場上的無奈溝通
SmartM/張寬渝
2022-11-17 16:30:00
在職場上,會說話是很重要的能力之一,有時候雖然雙方的認知是一樣的,卻因為表達方式不同,造成不一致的溝通,這樣不是很可惜嗎?好的溝通,勢必得要雙方有一致的理解、有效地傳遞、與和諧的關係。
該怎麼樣對顧客、同事、或上司?該如何在職場間有效溝通?諮商心理師許皓宜,在【職場心理學】中,將心理學家柏恩(Eric
Berne)所提出的人際溝通分析的概念,運用在職場溝通上,教你運用心理學的概念,破解職場上那些惱人的溝通關係。
何謂溝通分析理論(PAC理論)?
溝通分析理論(PAC理論),最先是由心理學家柏恩(Eric
Berne)所提出,根據臨床經驗,將我們的內在歸納為「父母(Parent)」、「成人(Adult)」、「小孩(Children)」三種型態,也就是人格的三種自我狀態。
溝通分析理論(PAC理論)指的是一種心理上的狀態,與我們平常說的父母、成人、小孩不一樣,且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擁有P、A、C的心理狀態,而非舉限於一種型態。在面對不同的人時,我們可能會表現出不同的溝通型態。
P(Parent)-父母型的溝通:指一個人的行為表現、思想方式、態度上,常模仿其生活中的權威人物,又分為關懷型和控制型的父母。關懷型父母在職場中常常會關心你在日常生活的行為或情緒。例如看到你臉色不好,會來關心、問候你;控制型父母則會告訴你要做什麼事情、不要做什麼事情。例如若你沒吃早餐,他會質問你為什麼沒有吃早餐?沒有吃早餐對身體不好。
A(Adult)-成人型的溝通:將外界的資訊轉化為知識,評估後並以最適切的行為表現出來、就事論事,是一種有組織、理解力的溝通狀態。例如:講話時常以「我的想法是...」、「我認為根據這種情況,我們可以...」開頭。
在職場上如何實際應用?
根據該理論,職場上可以分為這五種人與人溝通方式,分別是關懷型父母、控制型父母、成人、自由型小孩、叛逆型小孩。而每個人身上其實都有這五種溝通方式,當我們遇到另外一個人的五種溝通方式時,就會彼此產生碰撞。也就是說,當你講出一句話時,這一句話的背後有你當時的需要、以及你渴望他人回應的方式。
例如,某天早上,一進辦公室,同事A很開心地跟你分享昨日的球賽有多精彩(自由型小孩),此時你認為他希望得到的回應是什麼?
A.「欸真的喔!哪邊很精彩啊,可以說給我聽嗎!」
B.「你工作都做不完了,還花時間看球賽?你以為你工作績效很好嗎?」
從上述回應我們可以發現A回應屬於自由型小孩的回應,而B回應則是控制型父母的回應。你認為同事A得到哪個回應心裡會比較舒服呢?肯定是A回應吧,沒有人希望一早進辦公室就被罵的吧?
溝通分析理論(PAC理論)幫助我們理解,每一次與他人溝通的情境,藉此判斷對方的溝通狀態、以及他想要得到的回應是什麼?如果你因應他的需求並回應他,就能達到「平行的溝通」,溝通就會非常順暢。相反地,若同事A用自由型小孩與你分享球賽,你卻用控制型父母質疑他工作都做不完了,還花時間看球賽,用他不需要的溝通方式回應他,就會產生「交錯型的溝通」,導致雙方談話沒有交集,無法彼此理解。
延伸閱讀.
你還在為職場中的人際處理痛苦不已嗎?善用吸引力法則,帶你走出職場困境!
如何改善NG職場溝通方式?5大方法看穿難搞同事的內心!
推薦學習.
大大學院 |職場心理學
亲爱的读者们,欢迎加入SmartM电子商务网LINE@,关注最新的电子商务与网路行销情报,学习不间断,精采文章不漏接。请用手机点击「加入好友」连结,或是扫描QR Code加入。